柯文哲说,如果 30 岁以上女生有百分之三十没结婚,国家会不稳定,结果被骂翻了。例如林静仪〈国家不安定,原来是没结婚女性要承担〉主张:
李茂生也反讽:
焦元溥则指出:
我看了一些批评意见,争论的癥结在于不婚造成的问题要怪谁、谁应该负起改变的责任。以林静仪的说法为代表,她认为: 在网路上各种和林静仪意见相仿的讨论串里,我有许多柯文哲的支持者回应这类说法。他们基本上同意(2)和(3),但不同意(1),换句话说,这些人大多同意对方对女性处境和社会环境的判断,但不同意对方对柯文哲话语的败犬解读。 我也不知道其实。 「如果一个国家 30% 女性没有结婚,这个国家不会安定,这是国家危机」并没有明白指出说话者认为这个国家危机是谁的问题,就像是你也很难判断「如果一个国家 30% 成年人失业,这个国家不会安定,这是国家危机」这句话接下来接的是哪一个: 或许跟柯文哲接触过,或者观察过柯文哲发言脉络的人会说:
然而,这或许无法帮柯文哲缓太多颊,因为对方也可以回应:
在哲学上,有一种争论时可能会犯的错误,叫做「稻草人谬误」。如果你写了一篇文章批评别人,但后来发现你根本搞错别人的论点,以致于文章里的攻击通通都落空,你就犯了稻草人谬误:你的攻击打到的不是你的对手,而是某个稻草人。
在理想上,「稻草人谬误」这个词对讨论来说的正面作用,是让批评者了解他的批评标的跟对方心里想的东西并不相同。接下来,善意的两造就可以先搁置之前的争论,开始釐清被批评的人到底讲的是什幺意思。 然而,在日常生活中,尤其是这个词开始在网路讨论中流行起来之后,它造成的问题可能比因为它的存在而顺利解决的争论还要多。「稻草人谬误」隐含了: 我们有时候会看到,当说话者遭遇(1),就急着指责批评他的人犯了稻草人谬误,然而,在他们的状况里(2)是否成立,常常有待釐清。因为别人误解你的话,不见得是别人笨,或者别人恶意,也有可能是你说明得不够清楚。我自己也看过有人讲话不清楚到误导的地步,根本就是先乔装成稻草人,然后等到对手打起稻草人,再金蝉脱壳。 很难说。举个最简单的例子,你不能期望对于研究生来说够清楚的说明,对于高中生来说也一样清楚。换句话说,怎样的说明才足够清晰,很大程度倚赖对话成员的组成。而在成员纷杂的讨论(例如网路上的讨论)中,我们往往也很难讨论「当有人听不懂,到底是谁的问题」这类问题。 所幸,考虑到讨论上那些需要解决的实务问题,我们常常不用知道「当有人听不懂,到底是谁的问题」,也能继续开展讨论。 例如说,在网路讨论里,如果你觉得批评者误解了你的说法,你可以选择补充说明。如果你不愿意花时间补充说明,至少也可以表明那不是你的意思。至于到底是谁必须为这场误会负责,其实并不重要,多烙一句「你犯了稻草人谬误」,也没有什幺帮助。在这里,需要解决的实务问题是釐清说话者的原意,不是纠举听不听得懂的责任。 回到柯文哲的例子。不同的人对于柯文哲的话,显然有不同解读:
即使柯文哲的支持者对他的解读是正确的,这就代表那些「败犬解读者」打了稻草人吗? 唔,如果那些人是在跟柯文哲打辩论比赛,或许可以算是。然而,如果把这场「辩论」视为社会沟通,情况可能複杂得多。 在我的观察里,是真的有一些人认为,柯文哲的意思如同「败犬解读」,并且也同意在这种解读之下的柯文哲的主张:女性 30 岁不婚,实在是又怪对社会又不好。在这种情况下,当社会成员批评败犬解读,在效果上,其实是把柯文哲当作引子,来跟那些认为应该把责任丢到不婚女性身上的人对话。 当然,你可以说这样对柯文哲不公平。不过,身为公众人物,他得知道自己的公共发言必须讲得够清楚才不会被误解,因此本来就有比较高的发言清晰度门槛。而且,如果一个公众人物的发言那幺多人误解,比较有效的应对方案应该是他自己出来澄清,除非…… 另一个我不认为应该用「打稻草人」来批评「败犬解读者」的理由是,在公共讨论中,有一些稻草人是媒体基于噱头故意竖立的,而这类稻草人,在实务上,常常只能藉由批评它来处理。 以这次来说,我相信大家都跟我一样是从新闻来理解柯文哲的发言,而我几乎可以从那些新闻字里行间读到编辑「嘿嘿嘿又抓到一次柯文哲失言」的开口笑。当然,或许柯文哲的意思真的如同字面那样,但不管如何,媒体并没有追问,甚至刻意不进行有效的追问。 我认为,除非媒体很认真觉得失言表徵了说话者隐藏在心里的真正意念,否则根本就不该有这类失言新闻。失言新闻代表媒体明明知道说话的人没把话讲好,却不追问确认对方真正的意思,还反过来利用这个噱头来做新闻。讨论是为了促进理解,而失言新闻的效果与此相反。 在这种情况下,名人因为失言新闻而遭到批评,不但是正常的状况,也是讨论中修正资讯的机制。毕竟,虽然有一些看起来很夸张的名人发言新闻是出自失言,但也有一些不是。所以只好直接让那些发言进入批评场域,等当事人受不了之后跳下来回应或澄清。当然,如果媒体不贪图失言噱头而怠忽职守,我们可以减免许多这类多余程序。 Photo from Flickr CC by Peter Pearson 《今天学哲学了没》 |